昨天,
可是一個悶熱的夏天,
不過卻從中部吹來一陣涼風,
那就是我求學時代的同學、軍旅時期的學長
(雖然從來沒有同時服役過,但基於軍中倫理,還是尊稱一聲「學長」)
.
.
黃裕元先生
.
.
他的大作終於問世!
書名就叫做「台灣阿歌歌」~
為了慎重起見,
特地請到當紅星媽ⴭ張愛愛小妹妹的媽媽親自下海宣傳........
啊,這本書可不是教人跳舞,
可是分享阿元聽歌唱歌的心路歷程,
由於內容太過豐富,
我還一時無法看完,
那就來聽聽作者的內心獨白吧!
.
http://www.sinobooks.com.tw/bookdata/bookdata.asp?BookNo=STS0070

和世世代代台灣人聊天談心 文/黃裕元

如果你問我這本書是什麼時候寫的,嚴格說來是去年才開始動筆,但它的樣子,我想大概十年前就開始成形了……那時我在成大就讀,因為個人的興趣,加入一個有名無實的社團「台灣歌謠研究社」,除了一張被隔壁社團佔用的辦公桌之外,就只有一堆都說是其他社團的朋友。到了下學期,社團運作了起來,計畫發行社刊《四季紅》。
《四季紅》象徵著台謠社的復活,身為幹部,那年的暑假我過得可充實了,一邊借來吉他自己練彈,一邊猛敲桌子想寫些什麼東西,搓了幾天後,訂出個土裡土氣的題目:〈台語歌黑白講〉,足足寫滿三十五張稿紙,寫完後心滿意得,索性拿來秤重,結果發現一個不幸的消息:寫滿的三十五張稿紙和空白的三十五張稿紙,原來是一樣重的。
這些稿紙就是本書的內容嗎?不,幾乎沒有一句是重疊的,但這個經歷與這本書大大有關。當時我是以「車」、「酒」、「月」、「海」、「後街」等主題,從個人熟悉的台語歌曲裡整理歷史脈絡,天馬行空地發揮綺想。在整理的過程中我著實發現,大家都熟悉的民謠或老歌裡面,埋藏著近幾個世代的台灣人,曲曲折折的觀念與心情。
車站的生死別離,月亮的陰晴圓缺,海浪的浮沈不定,酒家舞場的恩怨情愁…歌曲穿透了時代,在我的腦子裡盤旋,我隱約感受到,父母、祖父甚至曾祖父那一代的場景和氣氛,是笑是淚、是放浪還是壓抑。後來這堆稿紙並沒有發表,但從歌曲當中探索社會心情的經驗,還有那種觸及他人心境的激動,那種共鳴,讓我意猶未盡。
畢業後我踏進歷史研究領域,這份稿紙也伴著我南北流浪,逐漸地泛黃,我初步接觸台灣史資料,閱讀部份研究成果,完成關於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碩士論文,但研究生涯裡,卻不再有前述那麼強烈的衝擊與感動。我了解了更多台灣歷史上的人物,他們的面孔越來越清晰,但他們的「心情」呢?卻好像離我越來越遠。
這十年來數位化飛快地進行,好幾次想把那些稿紙打進電腦,翻閱一下,總覺得文字太過戲謔、論點也實在荒唐,搖搖頭又收回紙袋裡,每次翻出來,總覺得好像又更黃了些。去年出版社邀我寫些有關台灣史的書籍,我回頭想想當年的輕狂與情節:「哎呀,已經十年囉……」這種似乎不該從我這三十歲的人講出來的話,竟然大喇喇地浮現在腦裡。
我鼓起勇氣把這個想法告訴出版社,當然,那皺皺黃黃的稿子就別看了,從頭寫吧。台灣、故鄉、愛情、人生,於是在剪剪貼貼的過程裡,逐漸成形。這些,就算是二○○四年的我,和千千萬萬台灣作詞家們對話,也是二○○四年的我,和世世代代台灣人聊天談心的感想。
如果要把歷史分作幾個領域,一般想到的就是政治史、經濟史、社會史、思想史等等,但打從落筆開始,我就一直很好奇,這本書應該放在哪個領域呢?嗯……就放在「台灣心情史」吧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ao8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